【担当·落实】历史学院:凝心聚力谋发展

作者:张伟来源:历史学院发布时间:2019-04-17浏览次数:654

2018年以来,历史学院以硕士点建设为中心,明确工作思路,厘清工作重点,团结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突出科研引领和教学中心地位,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重视党建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设过硬党支部,吸收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充实到支部中,调整后的教工支部委员均为35岁以下年轻博士,学生支部委员均为学生工作一线的同志。找准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注重对标争先,培养“双带头人”。遴选出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年轻博士作为教师党支部书记带头人,做到党建与教学科研工作同规划同落实,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的学术影响力,增强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历史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创新创优,在全院形成了党员教师争做教学科研骨干的良好氛围。

重视人才工作,柔性引智成效明显。历史学院特聘教授陈锋为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的学生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导论》的新课程。通过陈锋教授的牵线搭桥,成功聘请南开大学的常建华、南京大学的范金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虞和平为我校特聘教授。特聘教授们应邀来校举行多场座谈会,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帮扶指导。通过这些站在学术前沿名家大咖们团队式的思想轰炸,教师们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拓宽了学术视野。院长郭华教授当选教育部新一届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教师入选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1名教师获得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成功与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4名博士签约,顺利完成2018年度人才引进任务。

重视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历史学院“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先后聘请国内著名专家举办了7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报告。成功主办了第四届全国区域文化研究会年会暨泰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位专家学者与会,编辑会议论文100余万字,创办了《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集刊,为教师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平台。完成了山东省财政资金专项项目“区域社会与文化数据库”的招标、安装、验收工作,购买了中国古籍基本库、中国地方志库。完成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博物馆学教学科研创新平台的论证与建设,建立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制定了中国史学术硕士点建设方案。全院教师获批省部级、省高校人文项目、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到账项目经费55.5万元。获得市厅级科研奖励4项,发表科研论文20篇,出版专著2部。

重视教学工作,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单一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观察能力、实践调查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先后组织2016级、2017级学生到洛阳、西安、徐州、曲阜进行专业考察,并与武汉大学出版社签约出版《破裂与重生:百年山东婚丧礼俗变迁调研报告》;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1名学生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比赛山东省高校中唯一的一等奖,2名学生分获山东省第五届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全省二、三等奖。历史学院大学生创新团队,成功入围挑战杯全省比赛,是我校入围省赛的唯一文科团队。2018年有29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半数以上的学生被“985”高校录取。

重视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历史学院十分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工作,在院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2018年学院组织学术讲座、历史文化工作坊、博士沙龙13场,教师提交论文17篇。15人次的教师外出访学交流,3位国内青年学者来院举办讲座,增进了校内外专业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功入选泰山学院首届科研创新团队。

重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社会发展。2018年,历史学院完成与泰安市伊斯兰教协会合作的《泰安伊斯兰教志》的审稿论证工作,与泰安市民族宗教局合作完成了“民族进步团结展馆”工作,与宁阳华宁集团签约“周公嘉禾文化的资源开发与产业创意”横向项目,与泰山书院签约编写《泰山书院志》,与山东睿智成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签定了《泰山文化英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协议,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提高了社会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重视学生常规管理,学生工作成绩突出。历史学院严格学生日常管理,重点加强了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成绩突出。2名学生干部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荣誉称号,45名学生被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授予2018年寒假“百村观察”优秀调研员称号。积极鼓励毕业生考研、考编,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到40%,总体就业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