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名家】文化浸润细无声 芳华欲吐香满园——泰山学院大学文化建设走笔

作者:贺安栋来源:泰山学院发布时间:2013-01-17浏览次数:569

    大学文化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内外形象的呈现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泰山学院注重发挥大学文化环境氛围所形成的强力磁场效应,使身处其中的每位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和浸润,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干事创业、奋斗成才。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长期的蕴育和积淀。长期以来,泰山学院在文化建设方面,从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标识文化和特色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设精神文化,塑造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追求。学校更名为“泰山学院”以来,深入挖掘“泰山”元素对学校办学的影响,以进取、担当等泰山精神为指引,融入“登高必自”、“从善如登”、“责任重于泰山”等泰山文化元素,凝练形成了 “向善向上”的优良校风,倡导“勇攀奋进”的校园精神,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坚强的生命底蕴。

    建设学术文化,严明学校的风气和氛围。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泰山学院高度重视泰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借助“泰山”品牌,搭建国内外交流平台。多次举办“东亚山岳文化研究会”、“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邀请杨叔子、王蒙、欧阳中石等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注重将泰山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独特的教学资源,把泰山历史文献、泰山宗教民俗和世界遗产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开设了《泰山文化概论》等校本课程。

    建设制度文化,彰显学校的规范和程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泰山学院通过开展“制度建设年”等活动,逐步使制度文化建设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尤其是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坚持从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出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一套比较规范、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研室、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建设行为文化,提升学校的内涵和品位。行为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学习以及生活娱乐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学校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行为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的外在反映。泰山学院通过制定《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师德建设工作条例》、《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等文件,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通过完善学风建设制度、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倡导诚信应考、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广大学子刻苦学习、自强不息、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建设环境文化,凸显学校的风格和气派。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环境文化建设可以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情感陶冶、思想感化、价值认同的重要作用。泰山学院借助地域优势,打造山环水抱、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设计了门口两侧的“古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浮雕,校园内设计了揽胜亭、未了湖、五贤园、望岳广场、泰山石刻等景观,时时都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建设标识文化,构筑学校的特质和形象。标识文化是大学形象的重要标志。泰山学院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面向师生和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等形式,确定了主题为“日月泰山人”的校标、校徽、校旗图案和校歌等校园文化标识。寓意泰山学院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理念和勇攀奋进、向善向上的大学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标识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还广泛使用于校园标牌、网站、校报、信封、信纸、文件袋等,成为构筑学校特质的形象品牌。


  建设特色文化,打造学校的品牌和优势。大学的特色是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和学校风貌。

——借助泰山名人资源,服务学校办学。泰山学院是原国家领导人万里同志家乡的唯一综合性大学,得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于2010年设立了“万里图书馆”(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田纪云分别题写了馆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为开馆剪彩),并同时成立了“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中心”。冯玉祥、范明枢等泰山名人既是该校学者研究的对象,又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借助泰山名山效应,增强学校吸引力。泰山学院充分发挥泰山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通过承办亚举赛、全运会足球赛,参与奥运圣火传递、泰山文化国际会议等志愿服务活动,宣传泰山、泰安,宣传学校,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汇集了优秀人才,吸引了优质生源。学校升本以来,博士从无到有,已达67人;教授从少到多,已达63人。在许多高校生源不足的情况下,该校学生一志愿报考率和报到率逐年提高,2012年本科二批一志愿文、理最低投档分数分别高出省控线5分和10分,报到率达到98.08%。

——实施校园文化工程,突出育人功能。泰山学院以“校园之春”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金秋”体育节、学生安全文明教育月、社团活动月、学生团校、宿舍文化园地为载体,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导向和娱乐功能,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了“两节两月一校一园地”2211校园文化工程,形成了“金话筒”主持人大赛、“指点江山·锦绣中华”导游素质大赛、“中华情·泰山颂”诗文朗诵大赛、“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歌曲和小品大赛、“岁月的青春”历史情景剧大赛等40余个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项目。他们还利用周末开展周末影院和周末舞会等周末文化工程,近三年来先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370场,参与师生累计达20.17万人次。画册《重托——万里图书馆建设纪实》和“泰山讲坛”系列讲座分获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二等奖。

——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泰山学院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创新学分制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60项、省级奖励417项,其中全国竞赛一等奖50多项、省级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200多项。从2009年至今,学生参加泰安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45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50.9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位于本地区高校首位。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为个性发展搭建平台。泰山学院重视学生社团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强社团管理,引导社团健康发展。目前,学校共有学生社团42个,其中,人文社会类社团21个、科技类社团5个、体育类社团4个、文艺类社团12个。每年10月举办社团活动月,评选“十佳社团”、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3年来,共举办社团活动610项,参与师生4.6万人次。岱蕾文学社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学类社团,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大学生心委会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佳心理社团。(贺安栋)


新闻链接:

《法学名家》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