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学院是山东省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泰山脚下。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1958年创办的济南师范专科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泰安府官立师范学堂,2002年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泰山学院。2024年9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60余年来,学校扎根泰安、面向山东、辐射全国,由一所师范院校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校。2023年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工科亮色、文旅特色、师范底色”的办学特色和“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
学校建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378亩。现有19个二级学院,53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9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省级一流教材4部,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专业8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5万人,教职工近1600人,其中专任教师130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530余人,拥有博士学位人员520余人。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38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学校是山东省19所省级教师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省内最早具有公费师范生招生资格的9所高校之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实施“三金一红”德育系统工程,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一批育人成果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平台上宣传推广。党建工作开创新局面,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学院、4个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分别获批山东省党建“双创”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泰山“挑山工”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校生累计获全省师范类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51项;先后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排行榜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950余项、省级奖项3600余项。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26万余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16人。其中,全国人大代表1人、党的十九大代表1人,在政府、高校担任厅局级及以上领导职务100余人、知名企业家500余人、知名专家学者1000余人、中小学校长300余人,其中培养担任泰安市中小学校长人数占全市的30.39%,被誉为“泰安市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摇篮”。
科学研究不断突破。学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注重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形成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近年来,获批省级科研平台12个、省级青年创新团队1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3个;获评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1项,其中获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1个项目入选科创中国十大“先导技术榜”,《泰山编年通史》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学校服务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泰安市及其县市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山东文旅集团、浪潮集团、泰开集团、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共建省级智慧文旅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现代医药产业学院;与山东斯莱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质生产力产业研究院;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获批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鼓励教师参加科技服务,挂职企业副总、挂职科技副县长等实践锻炼项目500余人次,组建117个服务地方团队。针对地方龙头企业的特色产业,在新型建筑材料、锂电池、大数据等领域,开展精准深度合作,争取横向项目经费5亿余元。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学校建有万里图书馆、“万里与中国农村改革文献图片展”、校史馆、泰山民俗文化博物馆,接待社会各界参观近10万人次,已成为山东省社科普及教育基地、泰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矢志不渝地传承弘扬泰山文化,高质量建成泰山学研究基地,“关于建设泰山学学科的建议”咨询报告获得省委书记林武同志肯定性批示,深入推动与山东大学共建泰山学二级学科。将泰山巍峨高耸的形象融入校徽设计,将大气磅礴的气质融入校歌,以“勇攀奋进”的校园精神厚植“勇挑重担”的办学内涵,鞭策一代又一代泰山学院人勤勉创业,力争上游,履职担当,战胜万难。
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学校先后与英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西班牙、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或合作意向。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0年被国务院侨办命名为全国首批华文教育基地,2014年开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3+1”项目为代表的校际合作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开了国外通道。2022年获批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层次项目。积极开办来华留学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2024年以来已招收来自10多个国家的近30名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和交流。
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展现新作为,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走在前,挑大梁”,紧扣应用型大学建设主题主线,强化“四大战略”,实施“六项工程”,落实“四个保障”,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更新时间:2025年9月)